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玉屏三十症状断诊要点【快收藏】-善缘福泽

作者: admin  发布: 2015-03-09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691次

三十症状断诊要点【快收藏】-善缘福泽

古法道传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经过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这也是我们现代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1、表寒症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症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症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证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症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症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
虚证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症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痰壅盛,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忡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瘕,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症
阴证面白四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亡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症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
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肝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再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症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
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症见。
28、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
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通阳散邪。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功用】镇惊安神。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组成】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功用】安神救逆。
【煎法】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兩、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功用】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煎法】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2.桂枝附子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煎法】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利水通阳。
【煎法】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功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
【煎法】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5.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煎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煎法】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17.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芍药、炙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18.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麻黄、生姜、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功用】小发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营卫。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19.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芍药一两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功用】解散营卫之邪。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20.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组成】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1.麻黄细辛附子汤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助阳解表。
【煎法】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麻黄附子甘草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二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解表散寒,固本通阳。
【煎法】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yáo),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生,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
【功用】健脾和中,解表发汗,清热祛湿。
【煎法】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温服一升。
25.葛根汤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汗解肌。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6.葛根加半夏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
【功用】发汗解表,舒筋止呕。
【煎法】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7.葛根黄芩黄连汤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组成】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煎法】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解表清里。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28.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29.白虎汤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韩爱晶。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煎法】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30.白虎加人参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台
【功用】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煎法】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1.竹叶石膏汤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麦门冬一升、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2.调胃承气汤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消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小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大者三枚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实五枚
【煎法】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③里热实证。
35.桃核承气汤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消二两
【功用】逐瘀泻热。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抵当汤
【原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侨声中学,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组成】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功用】下瘀血,攻逐蓄血。
【煎法】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37.大陷胸汤
【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组成】大黄六两,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
【功用】泻热逐水。
【煎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悍妃无敌,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汤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楼实一枚
【煎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清热涤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方歌】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39.十枣汤方
【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组成】甘遂、芫花、大戟、大枣
【煎法】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②实水。
40.栀子豉汤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组成】肥桅子十四枚,香鼓四合。
【功用】清热除烦。
【煎法】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桅子十四个,炙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丁明亮,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用】清气分热饿沙罗鬼。
42.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桅子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四合。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用】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43.栀子厚朴汤
【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组成】桅子十四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
【功用】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栀子干姜汤
【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组成】桅子十四个,干姜二两。
【功用】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栀子蘖皮汤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组成】桅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孽二两
【功用】治伤寒身黄发热,无表里证者。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46.茵陈蒿汤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组成】茵陈蒿六两,桅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煎法】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47.枳实栀子豉汤
【原文】右一味,水服方寸匕一棍扫天下,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组成】枳实三枚,桅子十四个,豆鼓一升
【功用】治大病愈后劳复者。
【煎法】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鼓,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③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49.大柴胡汤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张翔玲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歌】大柴胡汤有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50.柴胡加芒硝汤
【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组成】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夏二十铢大闹西游,大枣四枚,芒硝二两。
【功用】和解少阳,兼以泻热去实。
【煎法】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51.柴胡桂枝汤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
【功用】解表和里。
【煎法】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2.柴胡桂枝干姜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组成】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
【功用】和解清热,神经官能症,小舞蹈病,镇惊安神。
【煎法】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54.黄芩汤
【原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慕尼黑空难,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煎法】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功用】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
【煎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6.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功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煎法】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回阳,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煎法】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甘草泻心汤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功用】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9.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60.生姜泻心汤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组成】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煎法】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玉屏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功用】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人则吐。
【煎法】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2.黄连汤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组成】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63.旋覆代赭汤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4.四逆汤
【原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太阳病误汗亡阳。
65.通脉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原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生附子一枚,猪胆汁。
【功效】回阳救阴。
【煎法】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干姜附子汤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组成】干姜一两,生附子一覆盖。
【功效】回阳。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8.四逆加人参汤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功效】回阳复阴。
【煎法】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茯苓四逆汤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人参一两,生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功效】回阳益阴。
【煎法】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甘草6克(炙) 附子10克(生,去皮) 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复阴。
【主治】阳气衰微,阴液内竭,四肢厥逆,恶寒脉微,下利而利忽自止者。
71.附子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组成】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煎法】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2.真武汤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朮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阳利水
【煎法】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73.白通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陶慧娜。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74.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功用】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
【煎法】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5.当归四逆汤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煎法】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
【功用】能温中祛寒,养血通脉。
【煎法】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77.甘草汤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组成】甘草二两
【功用】清热解毒。
【煎法】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8.桔梗汤
【组成】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功用】宣肺利咽,清热解毒。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79.桂枝甘草汤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功用】补心气,温心阳。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80.甘草干姜汤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功用】复阳气。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1.芍药甘草汤
【组成】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2.芍药甘草附子汤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组成】芍药、炙甘草各三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扶阳益阴。
【煎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83.茯苓甘草汤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煎法】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8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功用】降冲下气,通阳制水。
【煎法】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朮、炙甘草各二两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煎法】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瓦邦。
【功用】补中散滞,和胃降逆。益胃和脾,降气涤饮。补虚散滞。消胀散满,补中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7.小建中汤
【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88.炙甘草汤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煎法】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主治】阴亏血少,气虚阳弱证;虚劳肺痿证。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89.理中丸
【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
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朮各三两。
【煎法】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证;阳虚失血证;小儿慢惊。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90.乌梅丸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青海一枭,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功用】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煎法】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91.麻子仁丸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煎法】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92.蜜煎导方
【原文】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植物大战春哥,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功用】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
【组成】食蜜七合。
93.土瓜根方
【配方】土瓜根一两。
【制法】上一味,细锉,以酒一盏一宿,次日去滓。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
【用法】作一服,吐下蛊即差。
94.抵当丸方
【原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组成】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煎法】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95.大陷胸丸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组成】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芒消半升,杏仁半升。
【功用】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煎法】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
96.五苓散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煎法】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②水湿内停。③痰饮。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97.文蛤散
【原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组成】文蛤五两
【功用】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煎法】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98.白散方
【组成】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
【功用】除痰开结,攻寒逐水,涌吐实痰,泻下寒积。
【煎法】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99.半夏散及汤
【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
【功用】具有祛风散寒、化痰利咽
【煎法】右三味,等分,各别捣散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100.瓜蒂散
【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组成】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煎法】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101.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功用】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02.牡蛎泽泻散
【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组成】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楼根各等分
【功用】逐水消肿。
【煎法】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103.烧裈散
【原文】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组成】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功用】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104.赤石脂禹余粮汤
【原文】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百变星君国语,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组成】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粮一斤。
【功用】固其下焦。
【煎法】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05.桃花散
【原文】少阴加具土命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功用】散瘀止血。
【煎法】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06.猪苓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组成】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煎法】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107.吴茱萸汤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胃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108.麻黄升麻汤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炙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功用】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煎法】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莘县信息港。
109.黄连阿胶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功用】滋阴降火、养血安神、清热泻火
【煎法】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10.苦酒汤
【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组成】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
【功用】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煎法】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111.猪肤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组成】猪肤一斤
【功用】甘咸润纳。
【煎法】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112.白头翁汤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圆癣图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113.禹余粮丸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组成】禹余粮石(煅) 赤石脂(煅) 龙骨 荜茇 诃子(面裹煨) 干姜(炮) 肉豆蔻(面裹煨) 附子(炮)各等分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晚饭前以热酒下2~3丸。
【功用】温胃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