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物流管理专业三国何以演义之二:逐鹿中原-涵秀轩

作者: admin  发布: 2017-09-12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574次

三国何以演义之二:逐鹿中原-涵秀轩
天下大乱,群雄争霸鲍逸琳,苦的当然是老百姓。不但三国的百姓苦,后世懂道理的百姓都苦,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就是血泪结晶的生存智慧。他们不但呼唤天下大一统,还呼唤强力的中央政府圣剑飞鹰,还呼唤有道的明君圣主,就像《水浒传》里唱的,“酷吏赃官都杀尽,衷心报答赵官家”。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皇帝对于中原大地,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长明公棚。
对于三国之人,可见的历史分两段,一是皇权式微的春秋战国,几百年不间断的争霸战争;一是皇权集中的秦汉帝国,纵使发生内部战争也很快烟消云散神木垒。这其中的差别非常明显:
皇帝再厉害也不可能亲手控制庞大版图里的一切,他只能交出一部分权力,或者是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的贵族,或者秦汉帝国时期郡县制的官僚。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可以终极简化为皇权和官僚集团(有时是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皇帝既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天子,那么只要皇帝还有公信力,政治斗争就还可以拉到一个有主持人的谈判桌上袁子芸,而一旦皇权式微,官僚集团的政治斗争就只能上战场决定胜负了。
所以,不但老百姓呼唤有道明君,其实官僚集团也是期待有道明君的(除非他想取而代之)。
那么王令尘,三国时代的官僚集团又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合众齿科,西周制定的分封制基础是血缘和宗法,天下诸侯都是周王的叔伯、兄弟、子侄,不姓姬的也是姬氏的娘家人,家族出身和血缘关系决定了贵族的身份和权力。儒家所谓的礼乐文化初衷就在维护这些宗法等级,稳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然而,面包放久了也会变质,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让一切成为泡影,强权即是公理的丛林法则再次被奉为圭臬。
秦始皇成为了战国的最后赢家。项茜乔尽管很快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秦始皇定下的游戏规则却在天上人间都达成了共识:
皇帝,且只有皇帝,是世袭的,二世、三世直至万万世;废弃世袭的贵族分封制,采用中央任命的官僚郡县制。
当然汉朝也不能一刀切。因为刘家的江山是大伙一起打下来的,所以功臣的后代还是世袭了一定的权力;因为“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所以外戚也成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但是,历史选择了郡县制就没有回头路,皇帝要想尽可能地控制帝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官僚。而官僚,只能是那些博古通今、有知识有智慧的读书人。
从前穷人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苏秦、张仪、范雎、李斯都出自平民之家;甚至西汉前期读书还是可以经世济用的,养了大半辈子猪的公孙弘竟然凭着儒学拜相封侯;不过随着承平日久,书就越来越难读了,从读书人“通经”治世到两汉经学,读书成了专业技能永乐仙道。本来万把字的《论语》被注解成了几十上百万的经典,像数学奥赛一样,门槛一提高,被迫“减负”的穷人就进不来了,读书终于成为了豪门的家事方山子传。
于是,从西汉到东汉,四百年的官僚政治培育出了一个个以读书为职业的士族大家。

仕途都被士族垄断了,这当然不如后世相对公平的科举(和高考),但至少比以前的贵族直接世袭好得多。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然而这些在汉末乱世都被一个半道杀出的枭雄打乱了。
董卓带兵入洛阳,又赶着皇帝进长安。天下士族们终于再次被迫承认丛林法则——“枪杆子里出政权”,汉室可兴,那就保汉室,汉室不可兴,那就另寻明主。
有人选择了袁绍,有人选择了曹操,有人接受了孙权,有人寄望于刘备景县天气预报。这就是三国时代天下大势的走向。而结果我们也早已有了历史的剧透,汉室不可兴,曹魏取代了汉;司马氏又取代了魏物流管理专业,并灭掉了孙吴和蜀汉。
呵!司马氏赢得了天下。假如司马家能像汉唐一样强势,国富民强,延祚百年,那老百姓也没什么可说的,可偏偏司马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江山,还外带五胡乱华、南北分裂了数百年。对于向往大一统的人们来说,司马家功远不抵其过。于是,后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演义这段历史,司马家是反面角色,那篡夺了大汉江山的曹魏当然也是——谁让曹家也砸了自己的脚呢。最后,情感只能寄托在宣称继承汉祚的刘备身上。
毕竟,老百姓都幻想一个有道明君。
那么旁医左相,《三国演义》是如何将刘备塑造成有道明君的呢?
毕竟历史的士族各有选择k1082,甚至他们更主动地选择了曹家和司马家阵营;毕竟历史的胜负已分,虽不如秦二世昏庸无道,但蜀二世同样短命夭折。所以成王败寇切不可行,悲剧英雄需要另一套民间标准。
这个标准其实也很简单,老百姓非黑即白,好人坏人嘛。说你是好皇帝,首先你的政权是合法的——天赐之子,其次你符合儒家道德——仁德宽厚。
政权的合法性可以通过两个方向证明。
一是去处。唐太宗能贞观之治,即便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合法的;袁世凯只有洪宪闹剧,无论如何洗刷不了窃国大盗的恶名。鉴于司马家的失败结果,三国群雄可谓没有赢家燕安居,所以去处一说也就半斤八两。
二是来处。这一点刘备拥有天然优势,中山靖王之后米赚电脑版,汉献帝皇叔,证据确凿。史书甚至还给编了个童年就立志“羽葆盖车”的故事。然而,这仍然不够信服,毕竟刘表、刘璋都姓刘,并且刘备的江山就是从他们手上抢来的。
于是,演义的说书人们只好改编历史。一方面将刘备的对立面全部写成奸雄、非法的政权簒夺者;另一方面重塑刘备的形象,宽厚甚于英雄,仁德远胜阴谋藏龙出海。

曹操当然是第一对立面了,他生来就是奸雄嘛caska。但是前三国时代还有比曹操更坏的样本。
一个是董卓,他没有霍光的命却干了霍光的活——废立皇帝,于是尽管正史上并未表露出篡汉野心,但演义还是将他一笔描到黑,非但政治幼稚还荒淫好色,中了无中生有的美人连环计。
另一个是袁术,他没有曹操的才却干了连曹操都不敢干的事——称帝自立,于是,在关东诸侯的联合绞杀下,永远成为了曹操那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第一注脚,甚至连本属于他“四世三公”门阀背景也成了袁绍的招牌称谓。
董卓和袁术,就这样在演义里分别成为了篡而未遂和篡而被灭的代言人。天子姓刘,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讨之。汉献帝再不济,吃汉家俸禄的军阀和士族也不配生野心。
那么,曹操又如何呢?
虽然真正的篡汉者乃曹丕,虽然曹操也没怎么吃汉家俸禄,甚至客观上还帮汉献帝多苟延残喘了几年,然而谁让他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对此,毛玠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说得更好听:“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末日公寓俊,大德也”。一般人们总以为这是曹操的明见之处,然而事实上“挟天子”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譬如:
曹操收容刘备,借皇帝名义封他豫州牧,然而刘豫州一有机会就挖墙脚;曹操善待吕布,但吕布整天想着“汉家城池,偏你有份”;曹操收罗天下智士唯才是举,但这些人在官渡大战前夕不是唱投降论调就是私下致信袁绍;曹操想“致英俊”,可英俊们往往吃着曹操的俸禄想着帮汉献帝诛曹贼;想“服雄杰”,可真正的雄杰们即便逼到绝路也绝不屈服;想“从人望”,可“挟天子”成了政敌们口诛笔伐最大的口实,也成为千年骂名……
曹操这一手不太成功的政治牌,就这样被演义“沦为”了刘备仁德美名最好的参照物。

为了塑造刘备仁德信义美名远扬的明君形象,演义着实煞费了苦心:
史书上陶谦让徐州,他爽快答应,然而,徐州之地易攻难守,领了也是白领,于是演义干脆为他编织一出“三让徐州”的好戏;
而刘表让荆州,且不管刘表是真情还是假意,荆州的士族却是万万不能接受刘备,明明有贼心没贼胆,演义却反过来让刘备苦着脸宣称“不忍夺同宗基业”;
而到刘璋的益州,再怎么装尽好人也改写不了夺人基业的事实,可演义还是尽力帮刘备辩解一番:“非吾不行仁义狼厅,奈势不得已也!”
荆州“其主不能守”,益州“刘璋暗弱”,终于,刘备当上了梦寐以求的一方霸主,虽不能像刘秀一般统一天下,但曹丕既然已经篡了汉,那刘备称帝也勉强算是延续了刘氏江山。
更主要的是,这位仁义之主尽管有各种不是,但临终时毕竟将大权全部交给了他“如鱼得水”的诸葛丞相,就是那个对三国大势洞察先机、为后世知识分子代言的诸葛亮。
如此后世的百姓们终于满意了,天下的政治总是浑浊不堪,但演义还是塑造了相对完美的君臣形象,满足了他们两千年来关于有道明君的幻想。
汉失其鹿,天下又逐之。天子不天子,皇帝不皇帝,老百姓其实无所谓,只要吃饱穿暖子子孙孙就好,士族其实也无所谓,只要官运亨通招财进宝就好。只是,如果没有皇帝,强人总是要占山为王的,不是占个花果山就是抢个梁山泊,与其如此,还不如请个“弘毅宽厚”的刘玄德来。而若万一皇上圣明,天下太平,那管你是不是还想“再活五百年”……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