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牡丹江新闻网三苏渊源有味道(下)-大可读苏轼东坡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1-13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563次

三苏渊源有味道(下)-大可读苏轼东坡

宋朝的统治,归结为一点,叫做重文抑武,守内虚外。
这种制度的确定和沿袭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太有关系了光山二高。他自己是武将出身翟鸿森,兵据一方,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好戏,自然就知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弊端,于是有宋一朝,都害怕武将在外造反。所以,地方长官和军官分而治之,管兵不能调兵,调兵不能管兵,妥善解决了唐朝藩镇拥兵自重的局面。
苏轼出川,写过一首关于武将的诗,大多置于苏轼诗文集的第一首。
郭纶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郭纶显然是有能力的,愿意立军令状(截发)冲锋陷阵,以身报国,可惜西北一直不打仗,任由外族践踏边疆国土,在一个武将心里多么痛苦。
宋朝享国祉三百余年,像汉朝李广、卫青、霍去病那样名震海内的功勋将臣,在宋朝没有活跃土壤,有个别带兵打仗厉害的一般都下场悲惨。明白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岳飞的悲剧命运,实在是太顺理成章的事。辛弃疾、陆游等人的家国情怀也只能通过一纸悲愤来倾泄了。
以文治国也不是什么坏事。宋朝将这一战略思路运用到极致。
一是有赖于印刷术的普及抚宁天气预报,平民识文断句相对容易,市民文化空前繁荣。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范仲淹、欧阳修、三苏等一大批平民阶层进入仕途,打破阶层垄断。士大夫围绕在主政者身边,影响着他们的决策,权力制衡开始出现。三是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蛇皮黄瓜,金石、书画、服饰、建筑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四是由上至下引领读书好学风尚,欧母画荻教子、苏母讲范滂、苏妻王弗纠正字词,宋朝多任皇太后或太皇太后摄政而无内乱擅权,都体现了宋朝女人极高的个人修养。加上李清照、朱淑真等千古才女的横空出世,也体现了宋朝不一样的风度。五是内乱较少霞光道5号,老百姓休养生息,国家元气得以保护。
但也有诸多坏处。比如,割地赔款以求苟安,国家尊严低,不打正义战争张辛怡,人民太憋屈,边界烧杀抢掠经常发生。再比如,许多文官参与政治,会自然而然形成不同政见,进而形成不同党派,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甚至攻讦,内耗严重。
苏轼出生时,已是宋朝中期,正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宋仁宗治下。仁宗庙号为“仁”,是极高的评价,也是极中肯的评价。苏轼当时正任凤翔签判,在凤翔知州陈希亮的手下当差。
流传下来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苏轼初入仕途蒙古褶,早几年就名震京师,仁宗皇帝多次称赞他。陈希亮作为苏轼的同乡,还沾亲带故,明白苏轼的言行犯了官场忌讳,想好好点点他。比如,把苏轼初拟的公文稿件改得面目全非郑智允,苏轼不参加单位公宴而被罚款(铜),别人叫苏贤良苏学士被老头辞严色厉地制止……苏轼敢怒而不敢言,被人给了多个下马威,也想报复回去。
后来,陈知州在后山建了一座凌虚台,供工作之余观景休闲聚会之用,在现在看来,绝对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但宋朝当官待遇好,不仅不违规,而且被认为是文人雅事。陈知州请苏轼写一篇纪念文章。苏轼惯用含沙射影的本事,《凌虚台记》应运而生。
这篇纪念文一开头,苏轼似乎有点讥讽陈知州闷头干活,不知道四周有好山。接着他纵观历史、当下与未来,说秦汉隋唐的宫殿再壮阔华丽,现在都成了废墟滴血战刀,凌虚台怕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这样写纪念文章,有点故作深沉,老气横秋,与苏轼《喜雨亭记》《放浪亭记》《超然台记》等同类题材大有不同。似乎可以说,《凌虚台记》暗含讥讽否定的意味多,其他的则偏向于积极或超脱苣姬。若干年后,这位声称不怎么给人写墓志铭的大文豪不无惭愧地说道——
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
话虽如此,但苏轼的与人争,并非为一己私利。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参与了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以至于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
王安石该出场了。
历史上,各种野史札记对王安石的污名化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有政敌的刻意抹黑,另一方面也有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的百姓泄愤。正史上对王安石历史功绩是非常肯定的,近千年以来,各种研究得以开展,很难一锤定音,足可以说明王安石这一个体之复杂,亦表明王安石所代表的变法革新基因,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值得后人细细品咂。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远远没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确,不是说变法改革就一定好,看是否顺应时势,是否切切实实改善了百姓生活。历史上失败的改革不胜枚举,往前一点的庆历新政其实就失败了。历史上因改革付出惨痛代价的人也实在太多。商鞅被车裂、晁错被诛杀、武元衡被刺客当街杀害、张居正被抄家险遭鞭尸、范仲淹被流放……还有多少改革大业胎死腹中胡友松,改革人死于非命。这真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转的东西。
一直以来,苏轼并非反对变法,他一直反对的是用力过猛,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就像他在论晁错时说过改革变法必须“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话说得很明白:立场改革就要准确谋划,眼光长远,有前瞻性;勇于担当,事不避难,有开拓性;循序渐进,谨慎实施,有操作性。
苏轼这一句话,阐明了改革中领导决策、工作力度和时间步骤等重要问题。由此可见,苏轼被冠名为守旧派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他既不完全赞成王安石的休克式疗法,也不推崇司马光的尽废新法,原地不动。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徐为之图”的办法。
王安石知道苏轼是个“刺头”,在熙宁变法(熙宁元年1068年)开始之前,把这个三十出头的四川小伙子安排在了史馆,希望他好好读书,别多管闲事。
结果却不如王安石的意。苏轼忍不住了,向神宗皇帝上书直陈变法弊端。他时任的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一职,类似于现在北京市政法系统一名处级或司级的领导干部夜半笛声,公然给习大大写信,说李克强总理的改革是错的。
如果苏轼瞧准形势,一个劲地吹捧熙宁变法,至少不公然反对熙宁变法,王安石一定会培养他成为接班人。那么当年仁宗皇帝盛赞苏轼“太平宰相”之才,很快就会兑现。
这个苏轼,真没学到他的先祖苏味道十分之一的明哲保身本事。他多次上书神宗皇帝,对变法措施一条条分析辩驳,并且写文章发表,一时间朝野议论。
按照当代形势,往小的说,苏轼叫“不尊重领导,不服从组织决定”,往大的说叫“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任何一条罪名,都可以将他交给组织接受纪律处分赵珈琪,轻则降职或调离原岗,重则“双规双开”,然而在政治开明的北宋,苏轼几乎全身而退。经过几番车轮战,胳膊扭不过大腿,苏轼败下阵来,自求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当时的杭州,是北宋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以王安石为首的决策集团,向神宗皇帝建议,你苏轼在朝廷京畿吃饱了撑的,非来掺和高层决策的事,那我就把你支开送到杭州去,你不是喜欢吟诗作对风花雪月吗?杭州正好,亭台楼阁、金石书画、诗词美酒、舞馆歌妓样样不缺,到了杭州你处理诉讼狱事,公务繁忙,一有时间大概会自耽享乐去了,哪有闲工夫再妄议中央大政方针?
王安石的如意算盘打得天响。不料,苏轼仍然不消停。他任杭州通判时,沈立、陈襄、杨绘先后成为他的上司。在杭州周边县区视察时,发现了些弊政,写了《山村五绝》讽谏诗:
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四
仗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结合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其三写的是食盐专卖,地方官商勾结,屯积居奇,害得老百姓几个月都没盐吃,七八十岁的老翁都只有上山采笋吃。其四写的是青苗法施行以后贷款给农民,因疏于监管,农民拿着现钱在城里挥霍,儿童跟着不回家,居然学会了城里人的口音。
像这样的政治讽谕诗,苏轼还写了很多。这些诗词一问世流传很广,王安石一群变法派看到后是很伤脑筋的。自古以来,政治讽谕诗被认为是非常正当的参政议政体裁,是文人士大夫心忧天下的表现蛇郎君。自唐以来,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一流诗人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词作品。柳宗元在地方为官时写《捕蛇者说》,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等待来基层视察的官员知晓这回事)的词句,也是一个明证。
由于当时没有新闻传媒,也没有多媒体技术,上传下达往往需要会写文章的人来完成。因此,古代文人自动担当起了反映民生、匡扶当世的责任。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帝王开心快活人,一般都愿意倾听文臣们的意见,至少姿态上是必须做到的。有个别帝王还创造了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佳话。
这回,苏轼远离政治中心,在千里之外的杭州。他的讽谕诗很快传到变法派手里,当然也很快置于皇帝案头。神宗皇帝是很特别的一个皇帝,他目睹帝国现状,非常急切地想干一番大事。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皇帝,碰上一名执拗得像一头牛的宰相,其决策结果自然会变得不由分说,排除异己再所不惜。由于在“为国为民”“熙宁中兴”“功近尧舜”等道德至高点的虚拟鼓舞下,王安石成功售卖了他的多数政见,将变法集团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北宋大地上轰轰烈烈地贯彻落实起来。
所以,也不难理解,当这些讽谕诗被送到皇帝眼前阅读时,受恩得宠的变法近臣们该如何中伤苏轼,但皇帝们,尤其是皇帝的母亲、妻子及嫔妃们大多成了他的粉丝,帮苏轼说了不少好话,所以“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的罪名暂时还没扣到苏轼的头上。
但正如苏轼初入仕途时,第一任上司陈知州所预料的那样,苏轼言行直率,是官场大忌,容易授人把柄。离开杭州副职,苏轼被派往密州(山东诸城)出任一把手。这个地区偏僻、连年赚收、盗贼横行的胶西穷邑让苏轼头疼了一把。由于没有粮食,苏轼和下属们经常吃杞菊充饥,即便是这样,苏轼还不忘多做实事善事,与父老乡亲们交朋友……一年以后,苏轼便收获了治理成效。条件虽然艰苦,但这是苏轼自己的请求。工作之余,弟弟苏辙在济南做官,可以经常相聚。密州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福地,在这里,他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超然台记》《望江南 超然台作》等优秀诗词文章。
经密州到徐州再到湖州,苏轼一直在东部沿海一带活动。讽谕诗也写,但没有惊起太大的波澜。直到1079年的夏天,王安石变法失利(失败二字不确)后重整齐鼓,大概觉得当初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心慈手软,没有统一干部思想。在中央决策层的授权下,主管纪律监察的主要负责人何正臣、李定、舒亶等人正式向苏轼发难。
由于苏轼在地方为官,没有出现政绩及组织生活纪律上的问题,想不到法子的何李舒等人决定从苏轼广为传颂的诗文作品中下工夫牡丹江新闻网。
你不是喜欢写诗吗?我们就从诗中下手,最好给他罗织个罪名,投入大狱或者直接弄死!
何李舒很快就找到了“证据”。
在《湖州谢上表》《山村五绝》《戏子由》中,何李舒就指责苏轼公然毁谤新法,甚至有不臣之心。事件演变到后来,变成了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政治清洗。当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投入监牢。
王安石是铁了心地要扳平一局。他明白苏轼鼓吹舆论的强大能量,这回重受宰相之职,领导改革变法,切不可掉以轻心了。面对大多数指控韩国屎酒,苏轼创作初衷都与政治无关。
政治小人行捕风捉影的能事,阎晶晶被认为开了北宋“文字狱”之先河。文字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向来就不可能自由言说。苏轼生活在北宋,有不杀上书言事士大夫的祖训,加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王诜、范镇、司马光、张方平、苏辙等举足轻重人物的营救,几次想到自杀了之的苏轼重获人身自由。
此时,苏轼恩师欧阳修已经离世七年了。
记得二十二年前,苏轼应礼部试,写下《刑赏忠厚之至论》,已被公认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欧阳修不吝赞美之辞: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等文臣巨儒的奖掖提携,为苏轼立身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对于一位初入京师求取仕进的年轻人来说蛇灵降,也有居高自傲的风险。《宋史 苏轼传》中记载了韩琦否决英宗皇帝重用苏轼的想法,认为他还需要在基层多多磨炼,猛然重用,怕同僚不服,同时对于他自己也大有好处。(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欧阳修一扬,韩琦一抑,形式截然相反,却都是爱才之举。这位为民请命的文化大儒,经历宦海沉浮,终于明白了前辈的良苦用心。他的博学多才、率真有趣朱千雪,逆境中恬然自安的风骨,在封建等级社会的浮靡乱世中无不彰显个性的光辉。还有那么多卷帙浩繁的诗词,都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链接阅读
一译《苏东坡传·序言》
妄议中央被严肃处理的厅级干部
想要读懂苏轼,别全被林语堂忽悠了
二译《苏东坡传·文忠公》上半部分
成为苏轼的粉丝要谨慎
二译:苏东坡命运开始飘摇不定
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是怎样的人?
与鹤神交的苏轼到底在想什么?
苏轼的幸免于难包含了什么国民性
丁酉十月十二闻除乡邑授职谢上并作
苏轼一定要和她生死相依的妻子是谁?
中央一项好政策是如何变成夺命刀的?
苏轼为何亲自作诗给一位杭州名妓点赞?
苏轼真的是嘉祐二年的榜眼吗夺子战争?
以苏轼为假想敌,好朋友为什么会渐渐疏远?
苏轼就是克女人的命
你们不要乱写我偶像苏大仙
当苏轼面对形式主义时
祝苏东坡生日快乐!
什么力量支持东坡在海南苦中作乐?
当今领导常常“送温暖”,苏轼却爱“送清凉”
苏轼赞过的一条中华田园犬
三苏渊源有味道(上)
三苏渊源有味道(中)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